欢迎访问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宣传统战处,
今天是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湿度:

贵州教育报刊发学院党委书记彭光明理论文章:系统规划“五大工程”稳步推进“双高”建设

时间:2025-10-24 19:34   信息来源:贵州日报   作者:郭雄   浏览次数:

da757f3e-f35b-4d6d-8ff7-e32426694a60.jpg



《贵州教育报》10月24日A03版


纲举目张定战略,格局一新启征程。在职业教育改革浪潮汹涌推进的时代背景下,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牢牢把握“双高”建设的历史性机遇,凭借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行动决心,开启了内涵式、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。学院立足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的使命,系统性地规划了以“党建引领、文化铸魂、人才强校、内涵固本、开放合作”为核心的“五大工程”,构建起协同发力、一体推进的战略格局。


聚焦党建引领工程,夯实育人根基。着力构建党建领航“四位一体”融合体系,系统推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、同频共振。聚焦组织融合,以标杆党支部建设为抓手,选优配强支部班子,培育标杆系部和样板支部,筑牢战斗堡垒,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。聚焦育人融合,夯实“党建带团建、团建促社团”体系,强化政治与思想引领,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团校、青马工程及社团活动。整合志愿服务等活动,搭建成长平台,健全考评激励机制,激发内生动力,助推青年与学院发展。聚焦课程融合,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,将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,夯实立德树人渠道。聚焦载体融合,建好用好“马院+书院”载体,推动学生思想理论与传统文化融合,筑牢文化自信根基。


聚焦文化铸魂工程,厚植发展底蕴。坚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,将理想信念教育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爱国主义、粮食安全与工匠精神融入办学治校、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全过程,构建以红色文化、历史文化、民族文化、食品文化与校园智慧文化为核心的“五化并举”的文化铸魂育人体系。注重红色文化教育,推动红色育人走深走实,引导学生传承红色精神、厚植红色基因。加快校史编撰,开展校训、校赋征集,增强师生对学院的历史文化认同与归属感。深入挖掘民族优秀文化,以艺术形式讲贵州故事,开展相关品牌活动,打造原创作品,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。发挥粮食安全教育基地功能,依托传统节庆和重要节点开展实践体验活动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。推动线上线下文化融合,打造新型载体,推进智慧校园建设。


聚焦人才强校工程,激活第一资源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,在现有环境下选优配强干部队伍。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,压实师德师风建设责任,完善相关制度,提升教师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水平。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,强化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,推动专业教师融入企业岗位。加强干部培训,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强化干部能力。精准实施人才引育,将人才工作置于事业发展优先位置,坚持引育并举、专兼并重,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育体系,打造人才集聚发展平台。重点培育教学名师等人才及创新团队,通过“引育用培”机制建设青年骨干梯队、大师工作室和博士工作站。


聚焦内涵固本工程,提升核心实力。实施“技能强基”行动,以新“双高”建设、“五金”打造、“岗课赛证训”等为重点,主动求变、善于求证、正确求解、目标求和,在专业设置、产教融合、人才培养、招生就业等方面全面发力。实施“项目攻坚”行动,科学谋划学院“十五五”发展规划,明确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路径。紧盯“技能贵州”“贵匠工坊”、产教融合、职教出海等关键项目,主动谋划、积极争取并高质量推进各类重点项目落地实施,以重点项目突破带动整体办学水平提升。实施“科研跃升”行动,强化各级项目申报、教学与科研成果培育、科技成果转化及协同创新机制建设,以科技创新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。实施“平台聚势”行动,聚力打造思政品牌、高水平实训基地,建强现代产业学院,申报市域联合体及产教融合共同体,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平台体系。


坚持开放合作工程,拓宽发展格局。坚定粮食和食品定位,弘扬粮食和食品精神,厚植粮食和食品文化,持续拓展“大食物观”在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中的实践内涵。重点依托中国—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,积极承办对外交流项目,不断拓展与东南亚国家在食品科技、营养健康、黔菜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,主动对接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对专业人才、创新技术和文化交流的现实需求。推动在东盟国家建立具有食品职业学院特色的产业学院,系统推进贵州特色食品技艺、产品和文化“走出去”,增强学校国际化办学能力与服务社会水平。


潮涌千帆竞,奋楫正当时。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立足教育三大属性,以“双高”建设为目标,坚持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,主动担当、积极作为,以更加开阔的视野、更加务实的作风、更加创新的精神,不断提升办学治校的核心竞争力,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、能工巧匠、大国工匠,推动学院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再到“领跑”的跨越式发展,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一审:吴    仪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二审:王东浩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三审:刘    丹